M6官方下载联系电话
M6官方下载
首页 > 产品中心 > 破碎生产线(站)
固定资产投资分析手册
破碎生产线(站)

固定资产投资分析手册

时间: 2024-05-18 02:32:18 |   作者: 破碎生产线(站)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扩张的投资驱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地发展,至今这种痕迹依然没有褪去。另外,在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政策变化、经济发展形势的反应最为敏感,因此也是最受市场关注的经济变量。

  本篇报告是固定资产投资分析手册系列的第一篇。在这篇报告中,我们不涉及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以及制造业投资等重要分项的具体分析,后面会各自写专题单独展开。本文暂时将目光聚焦于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本身,对它的统计方法、总量与结构和一些常见误区进行了梳理。

  何为固定资产投资?第一步是要弄明白什么是固定资产。在会计上,固定资产指的是企业为了生产经营而持有的、常规使用的寿命超过1年的非货币性资产,典型的比如厂房、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

  而固定资产投资,就是指建造和购置这些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比如一家钢企想要扩大产能,那就需要购置更多机器设备,这就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

  在宏观领域,最常用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用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即使是一个建设进度只完成了60%的厂房,那么已经投入的各项费用和资金成本,也都要计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等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非农户投资,农村非农户投资主要是指各种农村企业和事业单位投资。

  2011年后,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取代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新口径,它也是目前我国宏观领域最常见到的月度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我们先来看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过程,它具体又可大致分为4类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见图1)。

  根据最新的投资统计制度,这部分项目采用全面调查方式搜集数据,调查对象是有对应项目的法人或单位。被调查企业通过联网直报系统,直接向统计机构报送投资数据。在各级统计机构进行审核、验收后,最后国家统计局进行汇总,计算出宏观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及各分项数据。

  至于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完成额具体该如何计算,由于核算方法近年来出现了重大改变,目前正处于形象进度法向财务支出法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一部分很复杂。本文最后将有一个章节来专门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些项目其实属于上文提到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但是因为项目类型比较特殊,所以单独统计。

  对于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采用全面调查方式搜集数据。国家统计局向有关部委布置基层统计报表,铁路、电力、水利等项目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统计,单独列出,相关部委在规定时间向国家统计局报送数据。

  军工、国防和人防建设项目,不填报基层表,统一由后勤保障部报送综合数据。

  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首先是要统一确定纳入一套表范围的调查单位库(调查单位库按月或者按季度做调整)。对于纳入该库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直接通过联网直报平台向统计局报送投资数据。

  统计结果分级审核、汇总,国家统计局汇总计算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省、市、县各级统计机构按照权限在线汇总辖区内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

  一是房地产投资的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库内的所有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并且涵盖了调查单位的所有项目,没有以计划投资额是不是达到或者超过500万元为条件进行筛选。

  二是非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的房地产投资活动,不计入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比如由项目建筑设计企业(如城市建设公司等,并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保障房,不计入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中。

  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采用抽样调查法统计。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看,这项调查应该是按季度进行的,但目前仅公布年度数据。

  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标准为1000元以上,使用年数的限制为2年及以上。与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的500万元门槛相比,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标准要低很多。

  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查对象,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中的农村住户相同。两个调查样本抽选以省为总体,在对县级调查网点代表性做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选调查住宅,确定调查户。

  确定好调查户后,调查人员到调查村直接访问。由于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法,应该要依据原始调查数据推算出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推算思路简化一下就是:先计算出调查户的人均投资额,然后再乘以全省(区、市)乡村总人口得到总农户投资额。不过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将建房投资和非建房投资区别开,分别进行推算。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部门推算出辖区内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建房投资后,由各统计调查总队,通过国家统计局内网邮箱报送。其中,季报直接报送(累计)推算数据和数据评估报告,而年报除此之外还需同时上报基层调查数据。

  农户投资占比很低,2017年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并且该数据是按年公布,时效性也比较差,所以市场一般对它不太关注。

  针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个组成部分的统计方法,我们用一张表格概括一下它们的统计特点,方便对比。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名义值,为了剔除价格变更因素,国家统计局也组织了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查。它所涉及的价格是构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实体的实际购进价格或结算价格,调查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建筑材料。包括构成当年建筑工程实体的钢材、木材、水泥、地方建筑材料、电料、化工材料等。

  向谁做出详细的调查?这项调查在建筑、安装和装饰施工公司内抽选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产值之和(建设项目投资额之和)力争占本地区施工产值的50%以上。被选作调查对象的单位,按照国家统计局调查方案要求再确定有代表性的调查项目。

  怎么调查?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价格(机械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使用重点调查方法,另外的费用价格调查采用典型调查方法。

  各调查单位确定好调查项目的各类价格后,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给省级统计部门,省统计机构整理好本地区资料后再以报表形式上报给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汇总数据后,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需要注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权重确定方式,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另外的费用这三者的权重,是前三年对应项的均值,以减缓政策、投资结构、技术突变所带来的影响。

  历史数据来看,三类费用价格中建安工程价格指数的振幅最大。这是因为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价格波动总是很剧烈,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也主要由建安工程价格指数主导(建安工程费用占比在60%-70%左右)。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波动有很明显的周期规律,并且和PPI同比的变动周期绝大多数都是一致的。所以PPI某一些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替代指标。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2020年已经停止公布了,所以我们也可以暂且用PPI来代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月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有个特点,它目前只有累计值的核算体系,没有当月数据。这原因是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工期比较长,在实际统计中不便于将工作量或者投资额分摊到每个月。

  理论上来说,直接用累计值推算出当月值、当月同比的方法是有一定的问题的,这可能会放大当月数据的核算误差。但是因为累计值包含的历史遗留信息太多,如果我们想更纯粹地分析某一个月的情况,也只能用累计数据推算出当月数据,无另外的更好的办法。

  基于累计值计算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当月值,在年内有很强的季节性规律。一般季末会出现阶段性高点,尤其是在6月、9月,这很可能和信贷投放节奏有关,即银行在季末的信贷冲量行为,带动了投资数据走强,这一点也可以从固定资产投资资产金额来源在6月、9月大幅度的提高得到侧面印证。此外,夏季施工旺季可能是造成6月峰值的另一个原因。

  再来看同比增速。和很多其他经济数据一样,用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和官方公布的累计同比有时也存在出入。21世纪以来差异最大的时点主要出现在2003-2004年、2011年以及2018年至今。如果除开这几个时点,那么手动计算同比和官方公布同比基本无差别。

  2003-2004年的数据差异还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范围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国有其他投资”变成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还在于统计限额从50万提高到了500万,并且统计范围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成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即增加了农村非农户投资部分。

  2018年后则很显然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从形象进度法转向财务支出法、地方统计数据挤水分有关。

  注意,既然用累计值计算累计同比会有一定的问题,那么用累计值推算当月值、当月同比,自然也会出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先通过官方公布的累计同比,倒推出“正确的”累计值,再去计算当月同比。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是名义同比,那么它受价格变革的影响大吗?结论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量的影响都要大于价的影响,但是2017年以来,价的影响显著提升,甚至超过了量的影响。在当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假如没有价格作为支撑,那么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表现还要更差。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动。2017年后,受供给侧改革提振,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迎来了一涨,所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表现才如此强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上升或下降,主要和经济景气度以及融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当经济迈向繁荣、融资环境宽松时,企业投资的意愿可能会走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

  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本身是一个过于庞大和笼统的指标,它里面包含了很多驱动逻辑相异的要素,所以最好是将它拆开分析,才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统计局每月会对外发布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行业划分标准即是我们所熟知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按行业分类的投资数据非常全面,基本上每个大类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都披露了。

  但在实际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时,我们并不会每个行业都涉及,通常更关注的是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三个主要分项。2004年至今,这三大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均接近75%,其中基建投资约占25%,房地产投资约占20%,制造业投资约占30%。

  第一,广义/全口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际上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3个行业的投资额构成。

  第二,制造业投资,它比较容易理解,实际就是由31个制造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加总而成。

  第三,房地产投资,更确切的叫法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尽管它看上去是独立统计、单独公布,但它也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行业数据中,有一项是“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它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是什么关系?

  从2017年数据分析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是10.98亿元,而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13.97亿元,前者大约是后者的80%左右。

  这还在于房地产业包括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等5个子行业,而只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才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直接相关。从年度数据分析来看(有更细分的行业小类数据),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之间,还是存在5%左右的数值差异,但这个差异已经很微弱了,我们这里可以粗略地认为它们是相等的。

  这三项尽管都属于固定资产投资,但影响因素互不相同,比如基建投资和非标监管、地方债务监管关系紧密,房地产投资则受货币政策、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而制造业投资要考虑需求预期、设备更新周期等。

  由于这三项很复杂,需要单独考察,我们对它们的具体分析将作为固定资产分析系列手册的重中之重,留在后续的系列报告中。

  剩下25%的固定资产投资,比较细碎地分布在其他各个行业中。占比稍微高一点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3.9%)、批发与零售业(2.6%)、租赁与商务服务业(2.1%),别的行业的投资占比均不到2%。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关注除了三大项以外的行业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可以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剩余行业构成的“其他类投资”。假设我们预测了前三者各自的同比增速,一个简单的经验就是用它们的增速分别乘以25%、20%、30%,并加总起来,再把“其他类投资”的历史数据考虑进去,那么就可以粗略地模拟出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了。

  固定资产投资依据建设性质,大体上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改建+技术改造)三类,一个项目只能有一种建设性质。

  假如一家水泥企业A刚刚创办,建了厂房,造了一条水泥生产线,这属于新建固定资产投资。已有企事业投资的项目,一般不属于新建项目。

  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企业A效益不错,为了扩大产能,又增建了几个厂房,添置了几条水泥生产线,这属于扩建固定资产投资。但如果新增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固定资产原值3倍以上,那么就算作新建而不是扩建。

  如果企业A后续想用先进的技术替代落后技术(比如工艺改革、环保改造等),或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生产别的产品,继而对原有的水泥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和更新,这种就属于改建/技改固定资产投资。

  从历年情况去看,新建固定资产投资是主体,近几年占比都超过50%,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则已经萎缩至11%左右,改建/技改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为稳定,大约为14%。

  按照统计局的分类,除了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以外,还有单纯建造生活设施、迁建、恢复、单纯购置等建设项目类别,这些剩下的项目大概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统计局没有披露它们的数据,我们一般也不关注。

  固定资产投资按费用构成,可大致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另外的费用(这种划分方法使用得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时)。

  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建筑工程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这部分投资额必须兴工动料,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安装工程指各种设备、装备在安装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不包括被安装设备的本身价值。

  设备工器具购置,是报告期内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价值。其中,设备指各种生产设备、传导设备、动力设备、运输设备等,工具、器具指具有独立用途的各种生产用具、工作工具和仪器,如压延工具、实验测量用的各种仪器等。一般来说,设备费用会高于工器具费用。

  另外的费用指的是除上述两者以外的、应当分摊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费用(不指经营中财务上的其他费用),一般来说包括土地取得费用、前期工程费用、施工工作费用;等等。特别地,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土地购置费是另外的费用中最主要的部分。

  目前,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占比约为70%。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另外的费用的占比分别约为16%和14%。

  目前基本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别的企业等内资企业,还有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一共9类。(对这9类企业更具体的解读可以借鉴《工业数据分析手册(二):工业公司财务数据》)

  而总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就等于这9类企业的投资额+个体经营户投资额。统计局每个月都会公布各类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

  按照控股类型,这一些企业又可大致分为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及外商控股、其他控股类型等。

  这里特别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各级政府机关、各级直属事业单位、各级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等也会产生固定资产投资,这些机构全部填作国有单位(这也是怎么回事国有企业投资额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会在20%以上的原因)。

  此外,2012年1季度后统计局还会按月对外公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包括规模、增速、比重、分地区和分行业的情况等,目前数据已回溯至2005年,这个指标往往更受市场关注。

  那么,什么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从官方定义来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和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在中国境内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一是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个体户、个人合伙等纯民间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

  二是工商登记注册的混合经济成分中由集体、私营、个人控股的投资主体单位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

  用排除法可能更好理解:2012年之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投资额-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投资额。

  2012年之后进行了一点细微的调整,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这一剔除项,改成了“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控股企业”(所以民间固投的统计口径比2012年之前要稍微更宽泛一些),其他没有变化。

  第一,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包括了少量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比如集体企业等,但这些类型企业的投资占比已经不到5%了。

  第二,私营企业特指那些自然人持股设立或控股的企业,它的投资只占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50%左右,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第三,如果某企业是由集体、私人绝对控股或者相对控股的,即使是企业的另外的股东是国企和外资,这个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都算作是民间投资。

  第五,非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中,并非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还有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控股企业投资。不过国企投资仍是主导,外资成分占非民间投资比重不到10%。

  总体而言,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可拿来反映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状况,适合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进行对比。

  建国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借鉴苏联模式,多年以来,除了投资门槛提高、统计范围扩大等小范围改动外,统计对象和统计方法都没有大的变化,一直是以项目为统计对象、采用形象进度法统计。

  在形象进度法统计下,项目投资额直接和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挂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项目进展如何,一栋楼盖了多少层,投资额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来。

  形象进度法的核算思路简化一下就是:投资完成额=实际工作量×预算单价。实际工作量反映了项目建设进度,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投资完成额其实=项目完成进度×总计划投资额。

  而项目形象进度的确认,主要是根据是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三方确认的工程单结算或进度单,报送投资额数据时也是以此作为凭证。

  与此同时,过去统计部门采取的是“国家→省→市→县(区)→乡(镇)”层层布置报表填报任务和“乡(镇)→县(区)→市→省→国家”层层上报数据的搜集方式。

  现在看来,这种层层上报+形象进度法的统计方式,使得过去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工程进度单等项目进度依据,由项目建设实施工程单位,也就是乙方提供,但是填报固定资产投资的是甲方,这就导致如果乙方无法按月及时出具相关单据,那么甲方的投资数据填报就会存在困难。

  第二,评估项目的完成进度本身多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需要,倾向于多报数据,这也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是偏高,而且持续快于统计更为客观的建筑业产值增速,也明显快于GDP增速。

  第三,这种层层上报的数据可核实性较低。一方面因政绩考核压力下,资本预算往往是上级向下级摊派的,省级和以下的统计部门并没有很强的动力去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原始数据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各种主观性,也使得后来的核算缺乏意义。

  第四,统计工作量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项目有88.9万个,基层统计工作量巨大,而层层上报的方式,无疑又放大了统计部门总的工作量。

  一方面是统计流程调整。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数据的采集,从原来的层层上报,转为各调查企业直接在联网直报平台报送,减少了中间环节,也削弱了各级地方统计部门出于政绩考核而进行的干预。

  目前这项工作基本收尾,根据最新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500万元及以上项目的投资情况(不包括农户投资、军工、国防项目)均通过联网直报平台报送。

  二是统计方法调整,由形象进度法慢慢地过渡为为财务支出法。2013年后,中国开始在晋城、无锡、黔东南和西安四个城市试点“财务支出法”。随后,2015年在天津、北京、黑龙江等17个省市自治区以“双轨”运行新旧两套统计制度。2017年将河北、山西、甘肃定为先行先试区,同时选择其余17个省市的全部或者部分市县作为试点地区,推行统计制度从“形象进度法”转向“财务支出法”。

  财务支出法与形象进度法相比,最主要的变动在于:核算的基础数据从项目实际工作量变成了财务数据,只有完成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才计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

  更具体而言,财务支出法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建工程+购置不需安装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旧设备及工器具+土地使用权+其他资产。

  由形象进度法转为财务支出法,会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产生什么影响?一方面,有几率会使投资实际完成到统计数据体现之间出现时滞,因建筑工程等项目通常存在垫资、赊销等,这些实际已完成的投资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计入,而此前形象进度法中只要投资完成即可纳入。

  另一方面,这会导致相同项目的投资完成额,比形象进度法统计的要小。因为财务支出法以会计报表为基础,主观成分要少一点。

  数据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在2017年先行先试财务支出法的山西省,2017年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直接计算的同比为-58.7%,投资额规模明显缩水。

  总的来看,统计流程改为联网直报、统计方法转轨为财务支出法,再加上2017年后统计监管趋严,挤水分力度加大,都慢慢掰正了固定资产投资虚高的问题。

  目前财务支出法改革进展到哪了?根据最新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500万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又分为500-5000万以及5000万以上两种类型的项目来填报:

  500-5000万投资项目,一般按财务支出法计量填报投资额,但如果单位无法获取会计资料,也可按照工程结算单或进度单等进行填报(即采用形象进度法)。

  5000万及以上投资项目,则主要按形象进度法计量填报,部分财务规范的调查单位,可依据会计报表中的相关科目进行填报。

  所以,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的应当说是一种形象进度法、财务支出法并行的统计方案,项目单位可以在两种方案中选择一种填报,但是要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填报方案一致。

  上文中,我们已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做了充分介绍,有一个指标和它高度相关,也比较受市场关注:固定资产投资资产金额来源。

  固定资产投资资产金额来源,又称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属于到位资金的一部分。它是指在报告期内收到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货币资金。而到位资金,除了固定资产投资资产金额来源外,还有上年末结余资金,指的是以前年份资金来源中没形成投资额而结余的资金。

  简单来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在讲“花了多少钱”,而固定资产投资资产金额来源是在讲“钱是哪里来的”。

  只要收到了相关货币资金,就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投资资产金额来源。但只有形成了固定资产(“财务支出法”下还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计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由于上年末结余资金的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资产金额来源规模并不一致。一些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大于资产金额来源,如1997-2003年、2017年;一些年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小于资产金额来源,如2004-2016年。

  固定资产投资资产金额来源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六种。由于在实际分析中容易弄混,我们将国家统计局对各项资金的归类整理如下表所示。

  这里需要稍作说明的是,2006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将“债券”这一项合并进了“其他资金”之中 ,不再单独公布“债券”数据,所以其余五项之和等于总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从结构上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稳定在5%-7%,国内贷款占比逐年递减,而自筹资金占比持续扩大。利用外资的占比逐年递减,1996年高达13.9%,但到了2017年只有0.35%了。其他资金占比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在15%左右。

  在分析基建投资时,基于资产金额来源的预测方法被市场广泛采用,在之后的报告中我们会更详细地展开分析。

  还有一个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长得很相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个指标我们在《GDP分析手册》中介绍过。

  GDP在支出法下,可大致分为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进出口,资本形成总额又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两部分。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容易被混为一谈。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它主要是基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出来的,但同时也做了一些调整。所以两者任旧存在一些差异: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购置费和旧设备购置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不包括这些费用。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非农户项目部分,除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开发的地产项目没有规模限制外,其余项目都在500万元及以上;资本形成总额核算时则没有以500万元作为门槛,包含所有规模的项目。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还包括了商品房销售增值,以及培育性生物资源、知识产权产品等无形固定资产的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值,从1993年的99.8%一路上升到2016年的195.5%。这一方面是因两者的统计口径不一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形象进度法下,地方政府倾向于高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而国家统计局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会根据建筑业相关指标来调整,所以会更客观一些。

  2017年之后,两者的比值开始显而易见地下降,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与大范围试点财务支出法以及地方统计挤水分有关。


相关知识

版权所有:M6官方下载|官网登录入口